集中管理的日本修善寺溫泉 | PeoPo 公民新聞

相傳,伊豆半島修禪寺的開山祖師弘法大師,在西元807年造訪當地時,看見少年在桂川為生病的父親洗澡,受到孝心感動,因此,拿「獨鈷杵」鑿開岩石而湧出溫泉。之後,就以「獨鈷之湯」為中心,發展了起來。二次大戰後,日本從復興期走向高度成長期,住宿旅客增加。伴隨而來,對溫泉的需求也大量增加。競相鑿井,加大抽水馬達馬力的結果,在1950年為海拔85米的溫泉水位,到1965年降至接近海平面,海水鹽份開始滲入。1975年時,溫泉水溫度從攝氏65度,降至54度。溫泉水的主要礦物成份含量也下降,品質開始走下坡。為了導正亂象,防止溫泉枯竭,從1981年起,開始實施溫泉集中管理。

「第一配湯所」有兩個貯湯槽,集中存放7處溫泉源頭的溫泉水。首先,供應桂川南側的溫泉街。同時,輸送溫泉水到桂川下游約1.5公里遠的「第二配湯所」。「第二配湯所」供應桂川北側溫泉街,並將溫泉回送到「第一配湯所」。形成一個水流循環。集中管理溫泉以後,還有餘裕溫泉水可以供應中里地區和小山地區。溫泉集中管理工作,由「修善寺溫泉事業協同組合」負責。

溫泉集中管理前(1981年以前),溫泉水位為海拔32米,現在為85米。平均泉溫由攝氏54度上升為61度。溫泉井數則由27口減為7口。溫泉使用量由每分鐘2,000公升,減為700公升。

我國有很多的溫泉區,但常常可以看到接管零亂的現象。目前似乎只有「臺北自來水事業處」,有在北投提供溫泉水集中配送服務。最近,礁溪蓋了一大片的溫泉飯店和湯屋,鑿井數應該也是增加了好幾倍。經濟部雖然設有監測井,卻沒有看到相關主管單位對外公開有關水質和水位的監測報告。

                

.

新聞來源:PeoPo

想獲得更多兼職相關資訊,可以到:https://kai-yin.com/

留言